在落地20余個城市云之后,曙光選擇了一條低成本而高速的推進路線:城市云品牌連鎖加盟。曙光相信該計劃在規(guī)避投資風險的同時,將有助于解決運營團隊建設與城市云推進速度的矛盾。

曙光總裁歷軍在“數據中國加速計劃”發(fā)布會中宣布了這一計劃:曙光將圍繞城市云的投資和運營,招募投資合伙人與業(yè)務合伙人。
中國4線以上城市和5線城市共400多個,各占半數左右;其中城市云或者“智慧城市”的潛在需求用戶主要集中在4線以上城市?紤]到各類型IT廠商、互聯網企業(yè)與方案商都已從不同維度參與其中,理論上的圈地競爭已經較為激烈。只是由于城市云建設涉及面廣且“工期長”,可見的推進速度并不快而已。
曙光圍繞城市云的探索已有8年時間。其在2011年時,宣布了3年10個以上城市云的建設目標;2015年時,這一目標提升至100個。其中,目前已經建成的超過了20個。以建設目標對比潛在“用戶”城市數量,曙光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在時間上并不寬松。
更為急迫的現實在于,未來5年,曙光預計有80~90%的政務等行業(yè)應用會遷移上云。在大數據方面,國家更是已經明確提出涉及數十個部門的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要在2018年底前建成。同時,在智慧城市建設上,隨著城鎮(zhèn)化的進一步深入,中國已經在推動20多個城市群的建設,這對“類城市云”的建設也帶來了時間壓力。
本地團隊支持本地政府
除需要規(guī)避大規(guī)模智慧城市的投資風險,曙光公司高級副總裁、曙光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聶華認為,在城市云建設的推進中,關鍵問題在于團隊:一個城市云需要一個“分公司”式的管理運維團隊,而100個城市對應常駐團隊的培養(yǎng)和管理,其難度可想而知。
“各地方政府都有個性需求,空降團隊的培養(yǎng)及與地方政府的溝通,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所以聶華認為,城市云建設最重要的問題不在于資金,而在于團隊。
他認為,基于曙光目前積累的建設經驗和推進速度,3年~5年時間建設100個城市云并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市場已經不能再等。
事實上,曙光城市云品牌連鎖經營的思路已經落地,山西中科曙光的管理運維團隊即是一例。基于這一試水,聶華表示,業(yè)務合伙人對象的選擇,將主要依據項目的前景和團隊判斷,“考察團隊有沒有能力支持當地政府的業(yè)務需求”。
這一計劃將去年提出的100個城市云建設目標分解為兩個50.即在50個城市實行城市云連鎖加盟,另外50個城市云由曙光投資直營。這些城市云將實現統一理念、統一品牌、統一規(guī)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并完全復制曙光城市云在架構、技術、安全、服務、運營等方面的實踐,加速曙光構建全國性云數據服務網絡的目標。
有著中科院背景的曙光“根正苗紅”,這是其城市云對接“大政府”云業(yè)務需求時的壁壘型優(yōu)勢,也是曙光城市云品牌的重要內涵。盡管聶華在接受采訪時對此并未多談,但可以想見,這一品牌優(yōu)勢,對于區(qū)域現有第三方云業(yè)務平臺及運營團隊的巨大價值。曙光之所以有信心推出加盟連鎖策略,這自然也是重要原因。
布局四類數據業(yè)務
目前,曙光20多個已建成城市云中,運行的政務應用和智慧城市應用已經超過1000個種類。已建的城市云也各具特色,例如成都的電子政務應用、無錫的物聯網城市應用、宜昌的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包頭的公安云等。
同是在發(fā)布會中,中科曙光還和其他30個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中國智慧城市產業(yè)聯合體”。這些成員單位都聚焦于細分行業(yè),聶華介紹說,其間并無重合。
城市云建設最終是為了承載數據服務,而曙光城市云重點布局的數據業(yè)務類型,核心是可以想見的“大政府行業(yè)”數據。其重點布局的四大類數據業(yè)務包括了政府大數據、科學大數據、安全大數據和工業(yè)大數據等。
- 發(fā)布會當天,曙光還分別攜手國家信息中心開展電子政務云和政府大數據應用創(chuàng)新;
- 與中科院大氣物理所聯合投資成立中科三清環(huán)?萍(北京)有限公司,布局環(huán)保大數據業(yè)務;
- 與中科院電子所聯合投資成立“中科星圖”,布局空天大數據和衛(wèi)星遙感大數據;
- 與中科院信工所聯合研制安全服務器,開展安全大數據項目;
- 與上海超級計算中心聯合投資成立子公司,布局工業(yè)云和工業(yè)大數據。